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开展主题教育和理论中心组第一次集中学习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开展主题教育和理论中心组第一次集中学习 时间:2025-04-05 12:56:26
這是《愛在日落巴黎時》的動人一幕,也是Kristin的繆思來源。
蕭匡宇說,聾人就醫時,往往只能以筆談溝通,但理解程度有限,常感到自己「知的權利」被剝奪,也很沒有安全感,如身處孤島。也曾遇過醫師自認筆談即可溝通,不顧病患需求便將手譯員趕出病房,後來發現無法溝通又再次叫回手譯員,完全不尊重聾人與手譯員。
在指揮中心擔任輪值手語翻譯員的蕭匡宇接受《中央社》訪問分享工作經驗,同時呼籲衛福部應推動視訊手譯,保障聽障同胞知的權利。 《中央社》報導,台灣聾人聯盟與全台22個聾人團體20日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手語是視覺語言,手語翻譯員的臉部表情,就如同口語的語氣或聲調,若臉部被遮蔽,可能導致聾人無法讀取完整訊息。在指揮中心的疫情記者會上,都能在畫面的一角看見手語翻譯員為聽障同胞傳達訊息。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卻鮮少有人關注手譯員服務的聾人所遇到的防疫、就醫困境,手語翻譯員蕭匡宇(圖)呼籲,衛福部應推動視訊手譯,保障聾人知的權利。目前基於防疫考量,手譯員無法陪同聾人進入醫院,更不可能進入病房陪同翻譯,另因所有人口罩戴緊緊,聾人連唇語都讀不了,如何確保聾人就醫權益成為一大隱憂。
聲明中也強調,手譯員在工作前都會評估現場狀況及風險,由於疫情記者會現場人員都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設有透明隔板等,手譯員經評估為安全的狀況,才能拿下口罩執行翻譯工作。 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擔任輪值手語翻譯員的蕭匡宇,20日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說,手譯員除了在疫情期間支援各縣市記者會手語翻譯,聽障者就醫、職訓、面對司法案件時若有需求,也會向地方政府申請手譯員的翻譯服務。陸委會:停「辦」後果由港府承擔 (中央社)港府昨日稱駐台機構暫停運作,肇因於台灣干預香港事務。
陸委會則回應,台灣和主要民主國家皆聲援港人爭取民主自由,台灣本於港澳關係條例的規定,對合法來台的港人提供人道關懷及必要的服務,港府竟錯誤解讀為台灣挑釁,這種蔑視民主和法治的心態,更反映港府的心虛。但發言人說:「近年,台方多次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對港台關係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陸委會直指,中共當局違背對香港人民的承諾,不顧世界各國的關注及警告,強推「港版國安法」,港府亦屈從附合,使香港民主人權遭逢移交以來的浩劫。至於港府暫停其辦事處運作,致影響民眾權益,所有後果理應由港府承擔。
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台灣)於18日起暫停運作,香港當局解釋暫停運作的原因時,稱台灣近年多次「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對港、台關係「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Photo Credit: 中央社 陸委會指出,香港在台辦事處是依據台港在2011年互設辦事處換文所設置,根據換文精神,雙方設置辦事處旨在服務雙方民眾及處理事務性問題,其中並未觸及「九二共識」等政治性議題。
」 發言人表示,由於香港駐台辦事處已難以達到最初成立的目的,同時為保障駐台的香港人員的安全和權益,港府因此決定暫時關閉辦事處,所有香港人員已經離台返港。發言人重申,港府將一如既往,根據基本法、「一個中國」原則,以及北京中央政府處理香港涉台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處理港、台關係相關事宜。港府發出新聞稿,以發言人方式回應媒體查詢關於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台灣)暫停運作的原因。然而從2018年7月起,港府對台灣的香港辦事處派駐人員設置不合理的政治要求,阻擾台灣人員的正常輪調及駐處運作,置雙方民眾權益於不顧,違反2011年雙方換文內容,嚴重破壞台港關係。
陸委會則回應,對於民間團體赴香港在台辦事處抗議的事件,台灣均派員到場維持秩序,事後也曾致電關切。陸委會:停「辦」後果由港府承擔 (中央社)港府昨日稱駐台機構暫停運作,肇因於台灣干預香港事務。陸委會則回應,台灣和主要民主國家皆聲援港人爭取民主自由,台灣本於港澳關係條例的規定,對合法來台的港人提供人道關懷及必要的服務,港府竟錯誤解讀為台灣挑釁,這種蔑視民主和法治的心態,更反映港府的心虛。發言人說:「台方的挑釁行徑與『協、策兩會』促進港台兩地交流合作的原意背道而馳,亦不符合策進會成立的初衷。
陸委會稱此為扭曲事實,並強調港府自2018年起片面阻擾台灣駐港機構人員輪調及運作,才是嚴重破壞雙方關係。」 發言人說,台方近年的一連串行徑已嚴重破壞港、台關係,令香港駐台辦事處在台的運作環境日趨惡化。
(中央社)香港當局昨(21)日在說明駐台辦事處暫停運作的原因時,聲稱台方近年多次「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對港、台關係「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並重申按照「一個中國」原則處理兩地相關事宜。對於港府的說詞,陸委會晚間透過書面文件回應稱「港方刻意扭曲事實,顯然別具政治目的,對此我方絕難苟同」。
此外,港府的聲明中也提及「駐台機構人員曾受島內激進人士威嚇」。另一方面,港府指控台灣單方面設置「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為「暴力示威者及破壞香港繁榮穩定的人提供支援」。陸委會重申,儘管外在形勢嚴峻,駐香港辦事處仍會堅守崗位,為民眾提供服務。反觀駐香港辦事處遭親中人士陳抗,港府非但不聞不問,甚至放任親中媒體製造假新聞、抹黑。但發言人說:「近年,台方多次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對港台關係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而香港駐台辦事處也於2011年12月在台北開始運作,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港、台在經濟、貿易和文化等領域的往來和交流。
因此,2010年,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成立,作為港台兩地磋商合作的非官方平台,旨在讓兩地良性互動。陸委會強調,長期以來,台灣均秉持互惠原則,戮力推動台港關係,並盡力協助香港在台辦事處運作,且從未要求相關人員赴任時須簽署任何附加條件。
當中,台方推出所謂『援港專案』,並單方面在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下設立所謂的『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為暴力示威者及破壞香港繁榮穩定的人提供支援。發言人又說:「另一方面,經貿文辦人員亦曾受島內激進人士威嚇,種種情況讓留駐人員面臨不穩定因素,推展港台在各領域交流的空間亦在此陰影下日漸收窄。
特區政府對台方的行徑表示極度遺憾從貴族、工人到警察、黑幫,他將轉瞬即逝的過渡景象凝固為永恆心影,使作品既似淬取時代的紀實,亦是超越時間的詩歌,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因而稱他巴黎之眼。
克爾泰斯使用半小時的曝光在晚上拍攝了塞納河的照片,但布拉瑟選擇了更大尺寸的Voigtländer相機來延長曝光時間,有時雇用助理使用閃光粉末槍,長時間曝光強化了陰影和明暗對比,使主題充滿戲劇性,人物凝視變得意味深長。一位D-B夫人引薦他到上流社會,讓他有機會流連於宴會、宮殿和歌劇院。他以感性簡約的風格和充滿暗示的精準構圖,揭示了一個人們從前看不見也意想不到城市面貌,充滿詩意的巴黎夜景和各階層形形色色的夜生活展露在世人眼前:從熙熙攘攘的咖啡館歌舞廳,到荒涼的街道、霧中的碼頭和教堂的滴水獸(gargoyle)。以巴黎為主題的攝影師並不少,在布拉瑟之前,街拍先鋒尤金・阿特傑(Eugène Atget)或如他的啟蒙者安德烈・克爾泰斯(André Kertész)都有豐富作品,但布拉瑟為何成為巴黎的同義字,他如何捕捉巴黎的本質?又為什麼如此著迷於巴黎之夜?和他的攝影理念又有什麼關聯呢?1920-30年代與夜拍布拉瑟對夜晚著迷可以說是時代變異、同儕引領和創作理念交互影響的結果。
布拉瑟進一步利用人行道上的反光來柔和路燈刺眼的的照明效果。此外,布拉瑟擅長將對比延伸到人物和背景的關係。
透過雜誌社,他結識許多作家藝術家,亨利・米勒、傑克・培維(Jacques Prévert)、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常是他夜遊的同伴。套句攝影史學者克里斯蒂安·布克雷(Christian Bouqueret)的話,布拉瑟是一個屬於「新世界」的攝影師。
夜拍大約自1930年左右於柏林和巴黎流行起來。他從北到南、從各種季節、天氣、制高點,拍攝了這座城市的教堂和紀念碑,公園和墓地,菜市場和聲色場所,特別是蒙巴納斯 (Monparnasse)到蒙馬特(Montmartre)之間的黑街暗巷。
直到1929年年底他才擁有第一架相機,三年後出版的《夜巴黎》發佈了他夜間漫遊的64種場景,由擅長描述夜景的作家保羅・莫宏(Paul Morand)導讀,一夕之間聲名鵲起,他隨之改名為布拉瑟(Brassaï),意為來自布拉索(今天羅馬尼亞的Brașov)之人,攝影史僅寥寥數人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獲得肯定。比方《蘇西之家》,蘇西之家是拉丁區的妓院,建物正面飾有成排彩繪玻璃,乍看那位背對觀眾,戴帽身穿大衣打扮體面的男人好像正踏入教堂準備告解,畫面因此隱含戲謔的意味。他先是名記者,替德國、匈牙利雜誌寫稿畫插圖,好奇心驅使他跨出工作室,迷人的夜晚促他拿起相機紀錄。1920年代初,布拉瑟曾於柏林研習藝術,[5]那段時間正是德國諷刺畫家克羅茲(Paul Grotz)最多產的時期,克羅茲的作品常出現臃腫資本主義家在弱勢窮人面前肆意揮霍或類似對比,布拉瑟顯然受其影響。
他適逢從美好時代(la Belle Epoch)[2]到現代的過渡時期,巴黎從煤氣燈改用電燈,那個世界夜晚不再是黑夜,殘酷而刺眼的燈光令從前人們只能猜測的事物無所遁形。文 / 王斐蘊在1932年《夜巴黎》 (Paris de Nuit)這本攝影集裡,布拉瑟(Brassaï)將光之城推入霧和陰影中,巴黎從氤氳的夜霧中浮現,彷彿又即將消失,令人疑心它總是浸潤在朦朧的氛圍裡。
雖然布拉瑟擅長蒙太奇手法,但在當時未能廣泛流行,因為倘若攝影師利用蒙太奇表達論述或敘事,將架空原本負責安排照片及插圖順序的編輯角色,但我們可以在許多後來的街頭攝影看到他的啟迪。學繪畫雕刻出身的布拉瑟[4]嫻知文藝復興以來常見的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通過強烈明暗對比的基調來塑造三維立體的效果,於是我們看到他以高反差和低光度的效果展現黑夜潛伏的危險或以逆光讓剪影變得神秘,增添想像空間。
另一幅1935年的《馬賽流浪漢》手法近乎蒙太奇,比方前景躺在地上以包袱做枕沉睡的流浪漢,可能正夢見正上方牆上海報裡滋味美好的大餐,其中破碎的蛋殼一方面暗示海報廣告的美乃滋, 另一方面則殘酷地嘲弄流浪漢美夢不能成真。但在1924年,當二十五歲的布拉瑟重返兒時嚮往的巴黎時,[1]他既不是攝影師也不是法國人,那時他仍喚作Gyula Halász(他的匈牙利本名)。